文|凝妈悟语
你有没有这样的烦恼:孩子学小古文,一读就眉头紧皱,一背就大闹情绪?
我家孩子开始就是这样,刚接触小古文的时候,看第一眼就非常抗拒。
怎么这么长啊?不像唐诗那么工整简短! 怎么这么多不认识的生字啊?唐诗的字没有很难的! 怎么读起来这么拗口啊?哪里断句啊?我都不会喘气!唐诗读起来朗朗上口,很顺溜!但是,不学怎么行呢?
新课标背景下,古诗文的学习内容明显增加,从小学到中学,必背的古诗文就有208篇。
古汉语在中高考中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,这几年的试卷中,古诗文的比例平均达到22%以上。
这还不包括一些暗含的古文分量,像数学、英语、地理、历史等其他科目考试中也有古诗文的影子——古文已然成为跨学科隐形的“分值担当”。
展开剩余90%所以,再难,也得硬着头皮学。
不过,造成这种不舒服学习局面的,问题未必出在古文本身,而很可能源于我们常用的三大“昏招”:
1、逼着孩子死记硬背
我们都知道背诵很重要,联想到孩子将来考试的压力,就想让孩子赶紧全文背诵。好像背诵完了,孩子就能得高分一样。
但是,孩子读都读不通顺,更谈不上任何理解,让他快速背下来,真的是勉为其难。
教育心理学研究早已指出:缺乏理解的记忆难以进入长期存储,更无法灵活迁移运用。
我们越逼孩子背诵,孩子就越反感。
2、过度提问,把阅读变成“压力面谈”
很多家长(包括我自己)常常忍不住考验孩子的阅读效果,看看孩子到底掌握了多少,硬生生地把愉快的阅读变成了一场古汉语面试。
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?这篇文章提到了几个方法?这篇文章提到了几个关键人物?孩子还没来得及消化呢?就被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问晕,还有什么趣味可言!
3、急于刷题,用应试代替浸润
孩子还没读几篇古文,就想急于求成,着急忙慌地让孩子做题,用刷题代替阅读,认为这样可以提高阅读效率,提高考试的准确率。
结果是,孩子一看到小古文就联想到做题和考试,完全感受不到其中的趣味和文化魅力,更谈不上真正的语言积累。
该如何引孩子真正走进小古文的世界?学好小古文不是死记硬背、也不是一味地提问和考试,而是先培养孩子对小古文的好感,再让孩子愿意阅读和理解,最后才是提问和考试。
让孩子学好小古文,不妨做好下面4件事。
第一、从熟悉、短小的故事切入
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,都是来自小古文,只是我们没有把它们之间的联系告诉孩子。
像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,讲的是曹丕命令曹植在行走七步的时间内做出一首诗,曹植真写出来了。
后来被称为《七步诗》:
煮豆燃豆葚,豆在釜中泣。 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很多孩子可能是从《三国演义》中了解的这个故事,其实早期的出处是《世说新语·文学第四》,全文共59个字,非常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整个故事的过程。
熟悉、又简短的故事,降低了孩子的认知门槛,就很容易引起兴趣,顺手再翻看《世说新语》,发现还有很多故事都是出自这里。
比如王戎不食道旁李、孔融曾被评价说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”等等。
这类孩子早已熟知的故事,很容易让孩子和古文亲近起来,从而提升对小古文的阅读兴趣。
2、关联成语,打通古今语言
孩子对成语再熟悉不过了,从一年级起,就开始有意识地积累成语,但是成语是怎么来的呢?很多孩子都不太清楚。
实际上,成语就是古代汉语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学遗产,超过80%的成语源自古代文献。
在小古文中找到出处、渊源是很有意思的事情。
像望梅止渴,讲的是曹操用“前有梅林,树上长满梅子,甜酸可口”来激励将士忍着口渴前行的故事。出自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。
像鹤立鸡群,讲的有人对嵇绍的评价“嵇绍此人气度不凡,卓尔不群,站在人群当中就像野鹤站在鸡群中一样。”出自《世说新语·容止第十四》。
还有很多成语,闻鸡起舞、琳琅满目、咄咄逼人、乘兴而来、汗不敢出、割席断交等等都出自《世说新语》。
那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,让孩子发现背后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故事,那种“原来是它!”的兴奋感,会成为持续学习的真实动力,肯定让孩子喜欢上像《世说新语》这样的古文。
3、强调古文在当下的真实用处
学古文难道只是用来考试的?
这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部分,学古文的作用可大了。
古文的表达更简约、凝练,对事物特点、人物动作和神态、思想内涵的表述都特别传神和精准,多读古文,能显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。
现在很多人名、影视台词、歌词都是源自古文,听起来就非常富有内涵,很有韵味。
4、重理解、缓背诵,追求“无痛记忆”
我们现在的学习体系,是现代汉语,平时说话也是白话,孩子开始看古文的时候,很难每个字的意思。如果上来就让孩子背,孩子肯定非常抵触。
读古文千万不能死记硬背,要多读、多思考,放在时代背景中去理解古人想表达的意思,就能慢慢搞懂一整篇古文。
所谓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现”。
当孩子理解了古文的内涵,语感自然来,背诵便是水到渠成。
这种记忆是无痛记忆,是快乐记忆。孩子喜欢,而且读完能真正为己所用。
孩子读了《王戎不取道旁李》,外出的时候,看到树上有很多果实,没人摘,他脱口而出“树在道旁而多子,此必苦李”。
像这样体会到了读古文的妙处,自然对古文如饥似渴。
最后,想认真推荐一套我家孩子在读的书——《世说新语好好读》。小学生时间多、可塑性强,正是培养小古文兴趣的关键时期,选对一本好书,让孩子喜欢小古文至关重要。
我给孩子选的是《世说新语好好读》,一套三本书,包括处事篇、品行篇、才华篇,共65个经典故事。
让孩子学习古代名人的为人处事方式、高尚的品德,了解他们横溢的才华。
这套书非常好读!
分6大板块,既有通俗易懂的语言,又有原文,让孩子多元理解每个故事内涵。
第一部分,用白话讲一个著名的典故,文字言简意赅,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。
第二部分,介绍典故中的名人,并进一步解读典故,帮助孩子理解。
第三部分,用漫画诠释典故,辅助孩子轻松理解。
第四部分,给出原文,并解释关键人物和词语,让孩子把典故和古文对应起来。
第五部分,学成语,让孩子知道成语的出处。
第六部分,名人趣谈、知识拓展,让孩子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,从而深入理解典故的内涵。
它不是简单扔原文给孩子背诵,而是用多维度解读帮助孩子理解人物、在漫画情境中建立共鸣、在成语总结中巩固记忆。
阅读发现,这套书真正做到了“降低认知负荷,提升文化趣味”。
另外,附有家长最喜欢的试题,让孩子学+练结合,学不好都难。
写作最后:
孩子学习小古文非常重要,但是因为不正确的引导方法,常常会毁掉孩子的学习兴趣。
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兴趣。
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,我们应该使用正确的引导方法,让孩子早日接触适合自己的小古文,早读早受益。
发布于:山东省贝格富配资-配资114查询-实盘配资-软件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