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觉艺术的板块分类中,恐怕要多出一种“新材质”:AI。和国画、油画、版画、雕塑不同,利用AI创造的艺术家们离不开算力和跨媒介,他们利用多维的互动性和现场的感染力,让艺术作品变得缤纷多趣。
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厅
来自全球各地的多名AI艺术家在本周携作品集结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,年度重磅展览“提视造境:国际人工智能艺术文献展”在此发声。这场创新展览的举办,是上海对AI艺术场景使用的拥抱,也呼应了近期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。
扮演机器人的AI模特提出哲学诘问“是我吗?”
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官方特别推荐艺术展,本次展览集结全球10国20余位顶尖AI艺术家及团体,通过31件/组跨媒介作品,直面AI对艺术本质与人类创造力的深层冲击,开启一场关于人机协作、记忆重构与未来感知的文化实验。
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厅
展览以独创的板块结构,呈现全球艺术家在AI语境下的先锋探索,一件曾经冲上全球热搜的作品《德累斯顿AI曲谱》来到现场。它由德国作曲家克里斯提安·冯·博瑞斯与德累斯顿交响乐团于2017年首演,这是全球首部由AI自动生成并完整演奏的交响曲,全长约40分钟、含七乐章。所有音符由博瑞斯与程序员伙伴开发的开源框架生成,系统输入古典大师巴赫、瓦格纳等作品素材,检验AI的声响排序能力。
全球首部由AI自动生成并完整演奏的交响曲,它的“老师”是巴赫、瓦格纳的作品
来自加拿大的AI艺术家Sougwen Chung利用人机协作绘画机械臂、Universal Everything(英国)的生成影像、藤堂高行(日本)的算法身体舞蹈,共同叩问:当AI模拟情感意识,人类是否需要重新定义生命本质?乌克兰艺术家Irina Angles以一场行为表演挑战“后人类”伦理框架。
被锁链牵住的机器智能小狗
人类的共同记忆是否会被照片覆写?多为艺术家用摄影术重塑了记忆,挑战着这一个令全人类担忧的诘问。德国艺术家Boris Eldagsen展出轰动业界的“AI伪造记忆”摄影,新加坡何锐安用档案数据训练AI追问历史逻辑,温辰旻在《兰芳实现》中重构南洋华裔文化乌托邦,越南阮太保则以算法织机编织印象派与东方哲思的时空对话——揭示AI作为 “可反复擦写的记忆体” 对历史真实性的解构。
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厅
赵润东构建算法错位叙事揭穿“简化的真实”,邝智轶挪用流行文化符号解构数字意识形态。艺术家将AI的生成故障转化为认知漏洞的入口,让“被遮蔽的世界”在视觉错乱中显影;姚大钧《战国百家》、邵立昊《自在温柔之河》等作品,在算力与数据残骸中捕捉不可预知的创造性涌现,展现AI作为开放实验场的可能性。
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厅
展览的英文名称“提视造境”(Promptoscape),它是由三个英文单词合在一起的生造词,地景、逃逸和迅速催化。看似毫无关联的词汇,其实分别隐喻了三个方面,AI生成图像成为数字时代的“新自然”、突破既有认知框架的出口和推动文化加速衍生的技术引擎。展览直指人工智能对文化核心的颠覆性挑战。策展人姚大钧与马楠提出:“AI首轮冲击并未解放人类劳动,反而直击创意与文化内核,其本质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总和与集体无意识。”展览拒绝将AI视为单纯的生产工具,而是将其定位为“创作对象”和艺术叙事的主题。
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,其文献意义甚至超越了技术展示。主办方称,这场展览是AI艺术发展史的阶段性文献,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宣言。正如策展团队所言:“这里是人机共演的博弈现场,是生成性文化的实验场域,展览以艺术之名,向世界抛出有关创造本质的终极诘问。”
贝格富配资-配资114查询-实盘配资-软件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