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30日,德国警方发布了一则震撼的消息:波兰抓获了“北溪”管道爆炸案件的第二名关键嫌疑人。回溯到2022年那次震撼波罗的海的爆炸,这起跨国案件的追踪已经整整三年了。表面上,德国警方一直致力于“讨回公道、保护利益”,但其实,背后有着更加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。
这名刚被抓捕的嫌疑人名叫弗拉基米尔·Z,乌克兰籍,曾是潜水教练。他可不仅仅是普通潜水员,而是一个能够携带炸药潜入80多米深海、在黑暗冰冷的海底精确安装炸弹的“专家”。在他被捕之前,德国警方已经在8月21日,在意大利逮捕了这次行动的“总指挥”谢尔吉·K。显然,谢尔吉在审讯中供出了其他成员,才导致了弗拉基米尔的踪迹暴露。
目前,德国警方已经掌握了整个犯罪团伙的成员情况:7人,其中1人在乌东战场死亡,2人已被捕,剩下的4人仍在逃。虽然抓捕是第一步,但如何引渡嫌疑人才是关键。谢尔吉·K的引渡程序已在意大利启动,但他的律师试图通过法律辩论,声称“乌克兰处于战争状态,之前的逮捕令无效”。
展开剩余82%而弗拉基米尔·Z的律师也找借口辩称,北溪管道的主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本就与乌克兰作战,弗拉基米尔只是乌克兰人,应该算是英雄,而非犯罪分子。这一辩解也在试图让案件变得更加复杂,阻碍追责进程。
与此同时,德国与波兰因该案件爆发了矛盾。德国政府对波兰的态度表示愤怒,德国安全官员透露,波兰安全人员曾私下表示,“我们凭什么要抓他?在我们这儿,他是英雄!”这一言论激怒了德国,德国政府公开表示,谢尔吉的拒绝引渡不会影响案件的进展,德国会通过合法途径确保嫌疑人接受审判。
目前,德国已经对剩余的嫌疑人发布了欧洲逮捕令。根据调查,团伙中除去已死亡的成员外,还有2名乌克兰士兵和4名民间潜水员,他们都曾接受过乌克兰特殊军事单位的训练。有部分嫌疑人在作案后,借助乌克兰驻波兰使馆的车辆逃回了基辅。作案所需的深潜装备、减压舱等技术支持,远超普通民间组织的能力,这表明背后可能有国家力量的介入。
谢尔吉·K在审讯中供认了自己是整个爆破行动的组织者,并详细交代了其他团伙成员的身份和分工。他提到,所有成员都有伪造身份,并通过乌克兰特殊军事单位的渠道获得了训练和支持。这进一步增强了外界对该案件背后可能存在国家干预的猜测。
弗拉基米尔·Z则是实施炸药安装的关键人物。作为潜水教练,他具备极高的深潜能力,负责将炸药固定在80多米深的海底管道接头处。德国警方认为,他的技术远超普通民间潜水员,推测他曾接受过专业军事训练。因此,这个团伙不仅人员精良,还是一支具备高超技术的特战小队。
回顾2022年9月,团伙伪造身份,假装游客从波兰潜入德国,秘密集结在罗斯托克市。谢尔吉·K提前租用了“仙女座”号游艇,以“出海游玩”为幌子躲避检查。游艇上携带了4枚混合炸药,每枚重14到27公斤,还有深潜装备和定时引爆装置。9月中旬,团伙驾驶游艇从德国罗斯托克港出发,抵达波罗的海博恩霍尔姆岛附近。到达后,团伙成员分工明确:谢尔吉与船长在海面上望风警戒,4名潜水员与弗拉基米尔下水作业。
值得注意的是,80多米深的海底环境极为严酷:水压是地面压力的8倍,水温低得刺骨,能见度几乎为零。潜水员必须依赖专业设备定位管道,并将炸药固定在管道的“关键节点”上。整个过程需要耗费数小时,稍有差池,便有可能发生氧气中毒或受到水压伤害。只有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人才能完成这项任务。
等潜水员返回游艇后,团伙通过远程装置引爆炸药,震动强度达到1.8到2.3级地震。随后,北溪1和北溪2管道分别出现了2处和1处泄漏点。作案之后,团伙成员各自撤离,一些人借助乌克兰官方渠道逃往基辅。
美国前五角大楼顾问指出,此次行动所需的深潜减压舱、声呐定位系统、烈性炸药等设备,远超普通民间组织的能力范围,只有技术先进的国家才能提供这些支持。德国警方推测,乌克兰本身可能不具备足够的技术支持,背后可能有美国、挪威等国家提供装备或训练支持。此前,美国记者西摩·赫什曾爆料称,美国和挪威可能是幕后策划者,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证实。
事件发生后,丹麦、瑞典和德国都启动了调查,但却拒绝了俄罗斯的参与。到2024年2月,瑞典宣称“没有管辖权”,丹麦则称“证据不足”,两国都停止了调查。唯独德国坚持追查,为什么德国如此执着?背后原因并非单纯的正义,更多是出于现实的利益考虑。
首先,德国需要对国内民众交代。北溪管道爆炸使德国失去了能源来源,之前依赖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,而现在却不得不以4倍的价格购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,导致工业成本飙升。许多德国公司纷纷将工厂迁往美国,民众生活成本也大幅上升。极右翼政党趁机煽动民众情绪,要求“让乌克兰赔钱”并停止对乌克兰的援助。如果德国不尽快抓到凶手,国内的怨气可能会愈演愈烈。
其次,德国还希望通过此案重新掌握能源话语权。2025年3月,美国和俄罗斯曾私下讨论重启北溪2项目,美国可能从俄罗斯购买天然气后转手出售给欧洲。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,德国不仅失去对北溪管道的控制权,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禁令也将形同虚设。因此,德国急于通过揭露案件背后的利益博弈,阻止美俄之间达成协议,保护自己在欧洲能源格局中的地位。
最后,这是一次地缘政治博弈。美国和俄罗斯在俄乌停火谈判中占主导地位,欧洲几乎无法插手。德国认为自己被边缘化,抓捕乌克兰籍嫌疑人,正好让德国重新掌握主动权,向乌克兰施压,甚至可以削减对乌援助。如果最终证明乌克兰政府与此案有关,德国也可以以此为杠杆,调整与乌克兰的关系。
虽然这次逮捕让案件有所进展,但核心谜团仍未解开。乌克兰政府与个别人员之间的界限、外部势力的角色、以及各国的政治博弈,交织成复杂的网络。随着调查的深入,真相或许会逐步揭开,但地缘政治的阴影让这场追责之路异常曲折。正如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所言:“北溪管道的爆炸,不仅炸破了海底,也暴露了国际秩序的脆弱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贝格富配资-配资114查询-实盘配资-软件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