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美制裁博弈始末:从军售风波到资源卡脖子】
2023年2月16日,中国商务部一纸公告震动国际军工圈——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·马丁与雷神导弹防务公司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。这场持续至今的制裁拉锯战,要从两年前的一笔军售说起。数据显示,这两家企业自2020年9月起累计向台湾地区出售价值72.33亿美元的武器装备,中国依据《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》开出双倍罚单,合计144.66亿美元(约990亿元人民币),要求15日内缴清,逾期还将追加处罚。然而截至2025年9月,这笔天价罚金仍未被支付。
这份制裁绝非简单的经济处罚。公告明确指出,两家公司的行为严重损害中国主权与安全利益,随之而来的是一套组合拳:全面禁止其在华进出口业务、冻结新增投资、高管入境禁令(包括过境)。这些措施直接切断了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命脉——洛马此前参与的多地机场空管系统建设、与昌河飞机工业的直升机合资项目(持股49%)全部停摆;雷神虽在华业务规模有限,但其导弹防御系统的零部件供应渠道也被彻底封堵。
展开剩余70%面对制裁,两家军工巨头表现出强硬态度。2023年3月,美媒曝光它们不仅拒缴罚款,还持续向台湾交付新型导弹系统。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更公开指责中国破坏国际商业秩序。法律界分析指出,这些企业早已清退在华资产,实际追缴难度极大,但中方显然志不在此——后续行动证明,这仅仅是反制序幕的拉开。
2023年4月,商务部首次披露具体军售细节,点名雷神为台升级雷达系统的4120万美元合同。同年9月,制裁名单扩容,诺斯罗普·格鲁曼公司及洛马子公司相继上榜。这场精准打击在2024年进入高潮:4月针对通用动力等新增12家军工企业;5月外交部对10名高管实施个人制裁,包括冻结财产、签证禁令等措施,诺格CEO凯西·沃登赫然在列;6月再对洛马导弹与火控公司等实体祭出第8号部令。整套动作严格遵循《反外国制裁法》框架,形成立体化制裁网络。
真正的杀招在资源领域逐渐显现。2024年8月,中国对战略物资锑实施出口管制(全球84%产量来自中国),导致国际价格飙涨200%。美国防部紧急评估显示,其弹药生产线面临锑荒危机。同年12月,管制升级至镓、锗等半导体关键材料(中国占全球镓产量95%),直接打击雷神导弹导航系统供应链。2025年初的稀土出口管制更是精准卡位——钐、钆等中重稀土(F-35战机发动机必需材料)被纳入管控,暴露美国军工命门:其本土稀土80%依赖中国提纯技术。
这场制裁战的连锁反应远超预期。洛马财报显示其稀土库存仅够维持3个月生产,F-35部件供应中断;雷神被迫转向越南采购锑原料,但纯度不足导致导弹合格率下降30%。五角大楼《关键材料评估报告》承认:重建完整供应链需8-10年,短期难解燃眉之急。伦敦金属交易所数据显示,受中国管制影响,氧化镨钕价格已突破历史峰值。
为何这两家成为重点打击对象?回溯军售记录可见端倪:洛马长期主导对台F-16V战机升级(2022年合约价62亿美元),雷神则是爱国者导弹系统主要供应商。从2020年首次制裁导致洛马股价下跌2%,到如今资源、市场、技术的多维围剿,中国正通过法律与市场双重手段,在捍卫核心利益的同时,重塑全球军工供应链格局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仍在持续改写国际博弈的规则书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贝格富配资-配资114查询-实盘配资-软件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