席兆平 忻州日报
深厚的文化土壤滋养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代县拥有108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、26个非遗工坊。其中,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“雁门民居营造技艺”代表性传承人杨贵庭精心制作了边靖楼等代县古建模型,展现出传统营造的智慧;山西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“代县雁绣”代表性传承人高凤兰则是将这门技艺传承创新的代表。
高凤兰在绣制作品。晋晓摄
近日,记者走进代县,专访了这位75岁高龄的代县雁绣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,山西省刺绣(布艺)艺术大师、三八红旗手,忻州市人大代表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,代县大国工匠高凤兰。
代县雁绣是我国北方刺绣晋绣的重要组成部分,历史悠久、文化厚重、传承宝贵。它的产生不晚于周朝,盛行于明清,自周天子衮服上绣制十二章后,历代沿袭直至清代。既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,又具有地域民族风格,是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的珍贵文化遗产,全面了解雁绣的历史渊源、制作方法、艺术特征及其重要价值,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。
展开剩余66%几十年来,高凤兰充分利用工余间歇和生活空闲进行业余刺绣创作,努力挖掘、研究、开发雁门关地区的民间传统刺绣艺术。她仿照面塑、浮雕的形式,采取平绣和重点垫高相结合的绣法,增强了绣面的立体感,在传统平面刺绣艺术方面有了较大突破,还自创了既有北方粗犷豪放又有南方精细雅洁的特色雁绣。高凤兰读书不多,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绘画和刺绣。几十年来,她仅凭着自己的酷爱和钻研以及对生活的感悟,在脑子里构思画作,灵感一来便把它画出来,画好后再绣出来,每一幅作品都不重样、不可复制,非常珍贵。目前,高凤兰所绣制的“高锦绣”作品已获得省级以上金奖10项、银奖8项、铜奖8项。
2010年至2013年,高凤兰带领她的徒弟走遍全县的11个乡镇,进行了20多场讲座,将刺绣的经验和做法传授给农家妇女。雁绣坊还配合代县妇女联合会、扶贫开发办公室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刺绣培训,还前往原平、五台、静乐等县(市、区)和学校,以及山西省长治、临汾等市交流学习互访,更远至新疆、云南等地为妇女传经送宝,助受训学员获得一技之长,不出门就可增加收入,靠刺绣走上致富路。她还走上山西大学的讲台,进行专场刺绣讲座,赢得师生的阵阵掌声。
为了不断传承雁绣艺术,她在2009年创办了妇女创业就业基地,实行“场地、培训、代销”三免费,组织下岗职工、农村贫困妇女、社会无业女青年学习雁绣技艺,共培训五市八县学员6000余人次。
高凤兰发展文化产业,助力脱贫攻坚,彰显出了巾帼风采,更绣出了致富之花。由于高凤兰刺绣技术精湛,传承工作业绩显著,2017年,她成为山西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“代县雁绣”代表性传承人;2017年还被选为忻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;2021年1月获评高级工艺美术师。她的事迹和绣品收录在忻州市总工会、忻州市妇女联合会合编的《忻州民间工艺作品集萃》中。2019年,她撰写的论文《雁绣的历史文化价值》还被刊发在《天工》12月刊。
高凤兰说,17年来,人间甜酸苦辣都有过,喜的是把一身艺术传承下去了,如今年事已高,手力、眼力都力不从心了,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多带徒弟,传承技艺,并把雁绣的针法、绣法系统整理装订出书,让这项传统技艺惠及子孙后代。
代县的其他非遗代表性项目同样焕发着生机,面塑、蓝花、剪纸融入民众节庆生活;砖雕、琉璃、壁画等技艺直接应用于古建筑修缮保护。典雅庄重、古朴恢弘的非遗工坊与县域内的景区紧密联动,砖雕美化街巷,漆画技艺修复古庙宇,石雕、叶雕则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特色旅游商品。如今,代县正将这些积淀千年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旅融合的优势。千年文庙吸引着莘莘学子前来祈福,雁绣工作室开设研学课堂,坐落在县政府大院内的阿育王塔的绕塔仪式也向游客开放体验。这座历史上以代州鼓楼闻名的边塞古城,正通过文化创新实践,激活沉睡的历史资源,借力非遗技艺为文旅融合大踏步前进推开一扇双轮驱动之门。
来源:《经济日报》8月14日刊
发布于:山西省贝格富配资-配资114查询-实盘配资-软件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